
会议名称:韩国东亚古代学会第65回定期学术大会——“古都与江,及其神话与文化”
会议时间:2017年4月21日
举办地点:韩国首尔庆熙大学图书馆多功能厅
参会人:刘志峰
所属单位:西安外国语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
发表论文题目:
《임춘한시에나타난서울이미지일고찰(林椿汉诗都城意象考)》

论文内容:
高丽文人林椿以文章鸣世却屡试不第,其文集《西河集》中有诗144首,其中包含都城意象的作品有25首左右。林椿汉诗都城意象可分为:以长安、洛阳等汉唐首都借指高丽都城开京;帝京、玉京、京师、都邑等泛指都城的表达;与都城相关的丰富历史典故。根据目前资料,林椿是最早在汉诗中以长安、洛阳来指代高丽首都的文人,这种文学表达并非偶然,而是反映出林椿强烈的自主文学意识。同时,对众多都城典故的娴熟运用也体现出林椿卓越的汉文学能力。
结合林椿蛰居、避难、上京、归京等人生经历,分析其汉诗中丰富的都城意象,理解当中展现出的诗人矛盾的现实认识,即,都城之中既有愉快的社会交际也有寂寞孤独的情愫;都城既是诗人的向往之地,又是武臣统治下的恐怖之城;诗人文学中的都城既是繁华富饶的,也是凄凉荒芜的。都城是林椿的成长之地、成名之地、遭难之地,故其文学之中无法将其忽略;都城又是科举之地,寄托了林椿改变命运的希望,承载着他重振家门、匡扶天下的理想,因此,都城意象可谓理解林椿文学的重要视角。
林椿汉诗都城意象反映出其重视高丽文学主体性的自主文学意识,这种意识表现为林椿在其汉诗中以“长安”、“洛阳”等汉唐都城,以及“帝京”、“帝关”等帝国皇帝首都代名词指代高丽国都。林椿文学自主意识产生的外部原因与12世纪北宋灭亡引发的高丽文人的“同文意识”、“小中华意识”密切相关,根本原因则在于林椿对其文学能力的自信及其自主独立的人格。
